摘要优速配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新华社报道指出主食摄入不足与失眠存在关联,这一观点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养生理论高度契合。本文作者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首席国医导师夏炳均中医博士从中医健康与养生角度出发,结合新华社2025年4月30日题为:【经常失眠,睡眠质量低?可能是身体缺了它,很多人不知道】关于主食与失眠关系的报道,深入探讨个人健康规划与管理,旨在为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中医视角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
中医养生;失眠;主食摄入;健康规划
一、引言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失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困扰。许多人尝试各种方法来改善睡眠,却往往忽视了饮食这一关键因素。新华社2025年04月30日的报道揭示了主食吃得太少,尤其是晚餐少吃或不吃主食可能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把主食吃够,睡眠可能自然就能改善。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饮食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结构是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基础。因此,从中医健康与养生角度探讨个人健康规划与管理,对于解决失眠问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剩余83%二、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2.1 失眠的中医定义与病机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失眠的主要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因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心神不安,从而引发失眠。
2.2 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对失眠的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心脾两虚型: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食少、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法为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心胆气虚型:多由于突然受惊优速配资,或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涉险临危导致,主要表现为虚烦不寐,触事易惊,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舌淡苔薄,脉弦细。治法为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心肾不交型:多因身体虚亏,纵欲过度,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多梦,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为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肝火扰心证:多由恼怒烦闷而生,主要表现为不寐多梦,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为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痰热扰心证: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胸脘痞闷,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为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三、主食与睡眠的中医关联
3.1 中医理论中的主食养生价值
中医认为,主食多为谷物类食物,具有滋养脾胃、化生气血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强调了谷物在饮食中的基础地位。谷物类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食进入人体后,经过脾胃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营养支持。气血充足则心神得养,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睡眠。
3.2 主食摄入不足影响睡眠的中医机制
从中医角度来看,主食摄入不足会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亏虚则不能上荣于心,导致心神失养,从而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此外,脾胃虚弱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体内痰湿内生,阻滞气机,进一步影响睡眠。正如《素问·逆调论》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少吃或不吃主食,会使脾胃在夜间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四、个人健康规划与管理中的中医策略
4.1 饮食调理
4.1.1 合理摄入主食根据个人体质和活动量,合理安排主食的摄入量。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类食物200 - 300克。在选择主食时,应多样化,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燕麦、小米等,粗细搭配,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同时,要注意晚餐的主食摄入,避免过少或不吃主食。可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主食,如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等,既能补充能量,又有助于睡眠。
4.1.2 药食同源食材的运用结合中医辨证,运用药食同源的食材来调理睡眠。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可以食用桂圆、莲子、红枣等,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作用;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食用百合、银耳、枸杞子等,具有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的功效;对于肝火扰心证失眠,可以食用菊花、芹菜、苦瓜等,具有清肝泻火的作用;对于痰热扰心证失眠,可以食用陈皮、竹茹、茯苓等,具有清化痰热的作用。
4.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改善睡眠质量。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作舒缓,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能够调节身心,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建议每周进行3 - 5次运动,每次运动30 - 60分钟。运动时间应选择在白天,避免在晚上过于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4.3 情志调节情志因素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对于改善睡眠至关重要。中医强调情志养生,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安宁、情绪愉快的养生方法。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音乐、旅游等,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同时,要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4.4 起居有常遵循中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养生原则,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兴奋,可以泡热水脚、听轻柔的音乐等,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4.5 中医特色疗法
4.5.1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睡眠质量。常用的助眠穴位有神门穴、内关穴、三阴交穴、安眠穴等。按摩方法为用拇指按压穴位,每次2 - 3分钟,每日两次,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
4.5.2 艾灸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可以选择艾灸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等穴位,每周艾灸2 - 3次,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有助于改善阳虚体质,促进睡眠。
4.5.3 中药调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开具适合个人体质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中药治疗失眠具有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的优势,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五、结论
失眠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新华社关于主食与失眠关系的报道为我们从中医健康与养生角度探讨个人健康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适当的运动养生、良好的情志调节、规律的起居有常以及中医特色疗法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优速配资,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每个人都应重视个人健康规划与管理,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遵循中医养生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治疗失眠等疾病,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同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健康问题提供更多的中医智慧和方案。
发布于:广东省360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